随着房地产市场愈加低迷,各地政府齐发力,相继出台从降首付、降利率,到增加政府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,这让很多人又开始蠢蠢欲动,一边想要购入,一边又担心风险,那么普通人到底该不该买房,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好好盘一盘房地产政策背后的底层逻辑。
结构失衡带来的副作用
如果仅从总量看,供给确实可创造需求。
其一,货币是一般等价物,也是特殊商品。既然是商品,那么特殊商品(货币)的供给,可创造对普通商品的需求;而普通商品的供给,则可创造对特殊商品(货币)的需求。
其二,企业生产商品需购买设备与原材料,这样创造供给的过程,同时也是创造需求的过程。
其三,供给可以引导需求。50年前没人用手机,而今天有了手机供给,市场也便有了对手机的需求。
不过这是从总量看,若想多一层,比如从结构看,供给就未必等于需求了。举例说,市场需要100套住房,5000公斤大米,而厂商供给的却是110套住房,4000公斤大米,由于结构不匹配,此时房产显然会过剩。
事实表明,结构失衡往往引起总量失衡,中国今天的产能过剩,就是结构所致。
是的,总量平衡并不代表结构平衡,两者不是一回事。由此看来,从政策层面解决产能过剩,重点不在需求而是在供给。那么怎样才能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保持平衡呢?在《经济学底层逻辑》这本书中王东京认为,至少有三个条件要满足:
●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,让企业按价格信号的指引生产;
●放松市场准入限制,让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;
●推动市场信息公开透明,让商品流通成本足够低。
反观中国的现实,前几年出现产能过剩,原因其实就在以上三方面:
①由于过去人为压低地价与能源价格,结果才使某些产能过剩项目(如钢铁、电解铝等)得以上马;
②同时由于市场准入存在限制,资本不能自由进入,导致某些产业发展滞后而成为短板,这样反过来加剧了其他产业相对过剩;
③另外流通成本过高,造成了某些市场有需求的产品也大量压库。
正因如此,决定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此举旨在一箭双雕:通过调整结构改进供给;通过改进供给扩大内需。中央高层曾多次强调:不仅要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,缩小政府定价的范围;而且要放宽市场准入,鼓励允许各类资本平等竞争。
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里作者王东京所说的改进供给是扩内需,化解过剩的重点在改进供给,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需求管理。事实上,需求侧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,如调节收入差距、扶贫助弱、提振消费等。
信贷杠杆拉高的危害
20世纪50年代后,消费信贷在欧美悄然兴起,不少人的消费支出开始超出他们的收入,比如有人本来买不起房,但有了消费信贷,他们便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住房。时至今日,国内消费者贷款买车、买房的事也早已屡见不鲜。
这现象的出现,无疑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挑战,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消费并非受收入约束,它可以超过收入。
果真如此吗?从短期看,一个人的消费有可能大于收入;但从长期看,消费终归还是由收入决定。不知读者怎么想,王东京认为一定意义上算是挽救了消费函数。消费者按持久收入消费,银行按客户的持久收入贷款,请问怎会出现房贷危机呢?
经过多年思考,在《经济学底层逻辑》这本书中,王东京提出两个推论:其一,假若有消费信贷安排,一个人的消费水平由持久收入决定,否则仅由现期收入决定;其二,在消费信贷的条件下,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持久收入,同时也决定于信贷杠杆率。第一个推论好理解,不必多说,因为消费信贷就是将人们的未来收入折现为当期收入。
第二个推论复杂些,他举例解释:
某人自己有100万元想购房,假定银行不提供房贷,显然,他此时只能购买100万元的房产。现在假定有消费信贷,比如银行可提供50%的贷款,那么他用100万元就可购买到200万元的房产,杠杆率是2倍;而银行若提供90%的贷款,他用100万元便可购买1000万元的房产,杠杆率是10倍。由此可见,信贷杠杆对消费的作用举足轻重。
今天学界的共识:当年美国房贷危机,始作俑者是过高的杠杆率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,当下中国经济稳增长需要提振消费,而提振消费,当然要有消费信贷的配合。但要注意的是,在扩大消费的同时,务必控制好信贷杠杆。美国房贷危机是前车之鉴,我们不可重蹈他人覆辙。
间接补贴真的有用吗?
这几年政府为了资助穷人买房,拿出大量资金补贴建经适房。结果呢?经适房穷人买不到,购房者多是富人,这样富人反而搭了穷人的便车。
有人说,那是因为补贴方式不对,若政府不补贴建经适房,而发购房券让穷人自主购房,富人怎可能搭穷人的便车?是的,补贴建房是间接补贴,发购房券是直接补贴,论效果,“补商品”确实不如“补货币”。然而多想一层,“补货币”难道就一定是补穷人吗?答案是“不一定”。
无论“补商品”还是“补货币”,穷人都有可能不是受益者。这显然背离了政府补贴的初衷。政府的初衷是扶贫,可到头来补贴的却是富人。我们称这现象为“政府补贴悖论”。
当下的困难:一方面,政府对穷人不能袖手旁观,而另一方面又难以帮到穷人。怎么办?在《经济学底层逻辑》这本书中,王东京提了两点建议:
第一,将补贴商品一律改为补贴货币。今后政府补贴穷人不再补贴商品,应直接补贴货币。财政的钱来自税收,拿纳税人的钱补贴商品,不仅穷人不受益,而且会导致不平等竞争。前几年就有人质疑:政府为何补家电而不补服装?理由没人说得清。
第二,在补贴货币的同时推进与改善供给。商品过剩时政府可给穷人补贴货币;但当商品短缺时,政府应着力推进与改善供给。供给不增加,给穷人补贴货币不过是为富人作嫁衣,所以政府可以给穷人补贴货币。我认为重点是鼓励生产,保障供给。